“清明”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
自有它与天气物侯相联的动人之处
《历书》如此解释“清明”
这一名字的由来:
春分后十五日
斗指丁,为清明
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
盖时当气清景明
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

清明节习俗

●祭扫
扫墓祭祖,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(或前三天)寒食节的习俗,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,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,清明也是传承好家风的时候。

●踏青
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踏青郊游、观赏春色的大好时节。

●插柳戴柳
过去在清明这天,家家都要在门前挂上柳条,有的人还要在头上戴上柳枝。插柳于户,可以驱邪祈福;戴柳于首,寓意留住青春。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。

●放风筝荡秋千
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。古时,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,然后放上天去,再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,寓意“放晦气”。唐代荡秋千已十分流行,白居易《寒食夜》里就写道“春风摆荡禁花枝,寒食秋千满地时”,可见其受欢迎程度。

有人说:“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,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,‘落叶归根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,‘不给祖先蒙羞’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。”
春山如黛,恰如思念绵延不绝,
风过无痕,如同生命来了又去。
在这场盛大而清静的回忆里,
我们学习告别。
学着面对离开与失去,
珍重地对待每一个拥有的日日夜夜。
诚如作家冯友兰说:“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。可是人心情感上,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,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。
致敬英烈
这个清明节,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:
百年风华,为了党和国家
披荆斩棘的英雄烈士
汔可小康,为了乡村百姓
无悔付出的驻村干部
卫国戍边,捍卫国家主权
英勇无畏的英雄官兵
抗击疫情,守护你我生命
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
……

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,只是因为有需要,他们便选择把危险挡在身前,舍小家为大家。为民族、为国家洒热血的英雄,都不应该被遗忘。正值建党100周年,我们向为人民做出无私奉献的英雄英烈致敬。
1.
中华大地上,无数英雄为了国家的富强、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生命。有战争时期战场上,英勇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先辈;有疫情期间冲在抗疫前线牺牲的医护人员;还有坚守边疆为守护国家领土、维护民族尊严献出生命的戍边战士;他们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。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!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背后的英雄们的付出。“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”无数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,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。崇尚英雄、缅怀先烈,激扬英雄精神,砥砺家国情怀,我们才能同心同德,凝聚力量,不懈奋斗,永远前进。
——20级学前教育春考班白新雨
2.
铭记历史,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。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,曾是先烈们战斗过的地方;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,正是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。他们是时代的先锋、民族的脊梁、祖国的功臣,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艰苦斗争、付出的巨大牺牲永远值得我们缅怀,他们的英雄事迹、崇高品质、革命精神,始终是激励我们继往开来、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。开展祭扫活动,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、铭记光辉历史,弘扬英烈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,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、牢记初心使命,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创造无愧于先烈、无愧于人民的发展业绩。
——20级学前教育公费3班尹相君
3.
“国之兴也,视民如伤”。每一位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的英雄,都值得敬仰。
如果思念有声音,一定震得耳膜碎裂;如果思念有模样,你依托何物一遍遍把他记起?他曾经和我们朝夕相处,陪我们走过难忘岁月......现在,却永远离去了,他是亲人、是爱人、是战友......清明将至,睹物思人。
无论战火纷飞还是和平年代,每一种牺牲都震撼人心、壮怀激烈。为了新中国的建立、建设与强大、安宁,一代代人付出汗水、青春以至生命,“七尺之躯已许国,再难许卿”,清明节缅怀你们。
——20级学前教育公费1班纪婷议

不忘先祖、不负先烈
绵延不息的怀念与敬意
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永存
化作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
让我们不负春光
珍惜每个今天
让我们心怀感恩
昂首笃定向前